行業新聞
行業新聞
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不斷深化,逐步形成從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的戰略框架。本文結合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發展現狀,對自貿區與綜合保稅區內的物流業務模式與特點進行對比,全面分析了自貿區冷鏈物流建設的多樣化功能需求,并對自貿區冷鏈物流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戰略舉措。從2013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至今,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圍為21個省份,已形成從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的戰略框架。
如今,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序分布在華東、華南、華北、華中、東北、西南地區,基本實現了沿海省份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全覆蓋,形成了由點到線再到面的對外開放新矩陣,更好地發揮沿海和沿邊地區對腹地的經濟輻射帶動,更好地服務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總體布局。
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深化發展,越來越強化了我國經濟同世界經濟之間的聯系,國際物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需求層次越來越高;作為物流建設中的重點體系——冷鏈物流,也逐步呈現出更強的建設需求和更加豐富的發展模式。
一、自貿區冷鏈物流發展過程
我國自貿區的冷鏈物流建設,可以追溯到國際物流的發展過程上來。
1.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帶動國際物流需求
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開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當時,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9740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43倍,年均增長16.8%。2019年,中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15505億元,與2010年相比,不到10年時間,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超過10倍。其中,進口達到143162億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92690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進口達40105億元。
進出口貿易規模的快速增長,促進了國際物流量的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全年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43億噸,增長4.7%。2020年1~7月份,國內進出口貨運量達到27.7億噸,同比增長7.2%。
為滿足進出口貿易的物流需求,早期國際物流主要集中在在海港、空港、陸港等對外貿易口岸;在物流形式上,運輸主要為海運、空運銜接鐵路運輸和公路干線運輸,倉儲上主要為大批量整進整出管理,配合海關查驗和邊檢檢疫。
2.海關特別監管區的設立,促進自貿區冷鏈物流的孕育
過去40余年里,隨著進出口貿易量快速增長、物流處理需求的增多和復雜,以及為了進一步促進國際貿易規模,我國曾先后設立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等幾種類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綜合保稅區,是其中保稅類型的最高級別。
綜合保稅區是整合原來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等多種外向型功能區,設立在內陸地區的具有保稅港區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由海關參照有關規定對綜合保稅區進行管理,可以發展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根據現行有關政策,海關對保稅區實行封閉管理,境外貨物進入保稅區,實行保稅管理;境內其他地區貨物進入保稅區,視同出境;同時,外經貿、外匯管理部門也對保稅區實行相對優惠的政策。
2020年全國綜合保稅區進出口3.43萬億元,增長了17.4%,比外貿整體增速高15.5%。
沿邊沿海和內陸的綜合保稅區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等國際貿易規模。尤其是“一帶一路”上中歐班列的快速發展,明顯擴大了內陸公鐵聯運物流貨量。在倉儲管理上,由于跨境電商等發展,小額訂單、零散出貨越來越多,貨物周轉速度加快,倉儲管理日益復雜。在運營商品上,常溫、恒溫、冷凍、冷藏、冰鮮、活體等幾乎所有溫層都包含覆蓋。海關監管借助信息化,手續日益簡單,報關程序日益便捷快速,檢驗檢疫保證嚴格的同時更加靈活。
3.自貿區與綜合保稅區物流的發展
自由貿易區是對綜合保稅區的升級,在物流倉儲形式上沒有太多區別,自貿區冷鏈物流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綜合保稅區冷鏈物流建設。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海關監管上。
海關對于進入自由貿易區的貨物,一般都不會加與干涉。在自由貿易區內,貨物的自由買賣、加工、儲存等,都不用和海關打交道,當貨物要進入內地非自由貿易區時,才需要報關、交稅。在貿易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
綜合保稅區屬于境內關外,貨物進入綜合保稅區就會受到海關部門的監管,境外貨物入區不用繳納進口關稅,境內區外貨物入區,視同出境。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適合中國情況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海關監管制度為“一線放開,二線管住”。 “一線”是指自由貿易區與國境外的通道口,“一線放開”是指境外的貨物可以不受海關監管地自由進入自貿區,自貿區內的貨物也可以不受海關監管地自由運出境外;“二線”則是指自由貿易區與海關境內的通道口,“二線管住”是指貨物從自由貿易區進入國內非自由貿易區,或貨物從國內非自由貿易區進入自由貿易區時,海關必須依據本國海關法的規定,征收相應的稅收。
二、自貿區冷鏈物流建設功能需求分析
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國際冷鏈物流建設主要為港口冷凍庫,以大批量進出為主,物流管理相對較為方便。近幾年來,由于生鮮冷鏈食品進口量的快速增長和跨境電商的異軍突起,位于綜合保稅區和自貿區的冷鏈物流建設出現了更加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1.倉儲多溫層化功能需求
倉儲多溫層化功能需求,主要由進口食品的多樣化帶來的。
我國在出口貿易上,實現了由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為主,由輕紡產品為主向機電產品為主再到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商品結構變化。進口貿易上,我國進口產品主要為居民消費品,早期為電子產品,后來逐漸轉移到食品快消品上,尤其是近年來,生鮮冷鏈產品進口貿易顯著增長。
可口可樂是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最先出現在中國貨架上的外國消費品。隨著經濟蓬勃發展,大量的新鮮事物進入中國,很多人愿意體驗進口消費品。以2005年為起點,中國的奢侈品行業發展迅速,甚至在次貸危機全球經濟衰退的時候,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還是增長了16%。國內消費者對進口消費品的青睞還催生了中國代購群體。目前,箱包、化妝品、鞋子、奶粉等都是進口消費品的主要品類。2014年后,海淘APP陸續出現,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得網絡購物越來越便利,消費籃子組合中的進口產品種類也在不斷增加。水果、海鮮、牛羊肉等生鮮和冷凍產品進口數量越來越多,消費規模日漸擴大。
目前,除去傳統的凍品,如凍牛羊肉、凍水產、凍禽肉等仍然為進口主流產品,車厘子、奇異果、橙子等高端水果進口量的增長也帶來了部分冷藏需求。鮮水產品,特別是生食的品種,其生產經營配送條件非常苛刻,必須有全過程的冷鏈和衛生控制為保障,產品必須全程保持0℃~4℃的冷藏溫度,輕則影響口感品質,重則腐敗變質,產生組胺等毒素。近幾年來,三文魚等進口冰鮮水產品的消費量大量增長,也產生了冷藏需求。加拿大珍寶蟹、波士頓龍蝦等高端鮮活海鮮進口量同樣增長較快。
恒溫需求,也日益明顯。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品質的進一步要求,以及國際貿易商備貨囤貨的需求,很多日常消費品,如包裝食品(進口餅干、進口巧克力等)、酒水飲料(進口紅酒、進口飲料等)、米面糧油(進口橄欖油、進口大米等)、母嬰用品(進口奶粉等)及美妝用品等,逐漸要求更穩定更優質的存儲物流環境,恒溫甚至恒濕要求被凸顯出來。
2.零散出貨功能需求
零散出貨需求,主要是由跨境進口電商帶來的。
近年來,全球跨境電商市場不斷發展。有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零售電商銷售額為28420億美元,同比增長23.4%。來受益于互聯網市場的高速增長,我國跨境電商行業也維持著高速增長態勢,其交易規模不斷增長。2018年我國我國跨境電商行業交易規模達到9.1萬億元,預計2020年達到12.7萬億元。其中,2012年至今,中國進口跨境電商規模迅速擴張,2018年交易規模達1.9萬億元,同比增長26.7%,增速依然處于高位。預計未來中國進口跨境電商市場的交易額,仍會繼續以較快的增速向前發展。
進口跨境電商的清關及物流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保稅倉備貨,二是跨境電商B2C直郵,三是個人物品國際快件。其中,保稅倉備貨為主流方式,其操作方式為:先將大批量海外商品從國外商家運到海關監管之下的保稅倉庫,有顧客下單后,再由各電商根據顧客訂單為相應的商品辦理海關通關手續,在保稅倉庫打包后貼上相關面單,經由海關查驗放行后,最后才能委托國內快遞派送至購買者手中。如天貓國際、京東海淘等大型跨境電商企業,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多個沿海港口綜合保稅區,乃至鄭州、重慶等內陸綜合保稅區里,都設有物流中心。
目前這類業務的運營商品主要為常恒溫日常食品及消費品,比如食品、美妝個護、母嬰用品、服裝鞋帽、3C數碼等。生鮮冷鏈食品目前規模較小,但發展較快。
進口跨境電商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要求其物流網絡更加完整,訂單反應更加迅速,對跨境物流的需求和要求相應提高,尤其是對倉儲設施的拆零分揀功能需求。
3.多式聯運功能需求
海陸空多式聯運,尤其是公鐵聯運的功能需求,主要是由內陸綜合保稅區及自貿區與中歐班列的發展帶來的。
中歐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等條件開行,往來于中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集裝箱國際鐵路聯運班列。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大對外開放和“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中歐班列發展迅速。2019年中歐班列開行8225列,同比增長29%,發運72.5萬標箱,同比增長34%,綜合重箱率達到94%。目前,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2.1萬列,通達歐洲大陸18個國家、57座城市。
2020年9月24日,新設的北京、湖南、安徽三個自貿區,以及浙江自貿區擴展區域正式揭牌成立,至此我國的自貿區已增至21個。自貿區根據各依托省市的優勢有著差別化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一些以四通八達的鐵路網見長或與歐洲市場聯系密切的樞紐省市,如安徽、成都、遼寧等,在設立自貿區之初便將中歐班列納入到布局體系中。以物流促貿易的中歐班列和享有政策優惠的自貿區強強聯合,相輔相成。
4.加工功能需求
加工功能需求,將隨著我國國際貿易量的增長和自貿區的發展成熟逐漸得到強化。
綜合保稅區的主要功能,即“保稅倉儲、保稅加工、轉口貿易”三大功能。在加工需求上,一直都是以“出口加工”為主,尤其是電子類產品,一些城市設有專門的出口加工區。冷鏈建設上,加工也主要存在于出口類企業中,進口加工和轉口貿易加工相對較少。
隨著生鮮冷鏈食品的進口規模越來越大,銷售通路的多樣化,進口加工需求日益明顯。比如某項目中,企業以進口牛羊肉為主要業務,該類產品從國外進口時基本都以二分體、四分體為主,進入國內市場后,要按國內消費者習慣重新分割各個部位。還有企業進口大包裝規格食品,在國內綜合保稅區或者自貿區物流中心里進行分裝,比如大米、咖啡豆、奶粉等產品。
此外,隨著自貿區的進一步發展成熟,沿海自貿區對各大洋海路的轉口貿易,內陸對歐亞各鐵路運輸的轉口貿易規模將逐漸增大,其生鮮冷鏈食品的轉口貿易將同步要求配套加工功t能,使得加工需求進一步擴大。
三、自貿區冷鏈物流發展趨勢
1.進口生鮮冷鏈食品規模快速上升
我國國際貿易量逐年增大,尤其進口食品貿易量的增大,將保證自貿區冷鏈物流需求的持續提升。
201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保持較快增長,穩中向好的態勢進一步鞏固,進出口總額達到46230.40億美元,同比增長12.6%,其中進口總額達到21356.40億美元,同比增長15.8%。
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出口額為65472.62百萬美元,同比增長4.51%;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進口額為64800.71百萬美元,同比增長19.36%。2011~2018年我國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進出口總額統計表,如表1。
表1 2011~2018年我國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進出口總額統計表
海關總署和艾瑞咨詢聯合發布的《2019年中國進口食品消費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進口食品規模同比增速為18.1%,比上年高7.1個百分點,金額首次超過700億美元,而10年前僅為167.8億美元。可見,進口食品正在中國老百姓的餐桌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根據海關統計數據,進口農產品及食品中,冷鏈類產品,如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進口規模快速增長。如2018年蔬菜進口8.3億美元,增長50.0%;水果進口84.2億美元,增長34.5%;畜產品進口285.2億美元,增長11.3%;水產品進口148.6億美元,增長31.0% 。
2.具備大型外貿港口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冷鏈建設需求更強烈
自貿區的發展取決于國際貿易量的增長,自貿區冷鏈物流建設的重點主要集中于生鮮冷鏈食品進出口口岸,如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等。
上海港與全球214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建立了集裝箱貨物貿易往來,國際班輪航線遍及全球各主要航區。2020年,上海港全年集裝箱吞吐量逆勢達到4350萬標準箱,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據統計,2019年,上海口岸進口肉類222.35萬噸,同比增長83.6%,肉類進口量首次躍居全國各口岸首位。2020年僅1月,上海口岸就進口水果8.19萬噸,數量環比增長46.18%。
2016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突破5.5億噸,世界排名第五位;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450萬標準箱,世界排名第十位。天津港同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集裝箱班輪航線達到120條,聯通世界各主要港口。天津港對內輻射力強,腹地面積近50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52%。天津是全國肉類進口的第一大口岸,集聚了中糧、首農、雙匯等一批食品行業龍頭企業,2019年,天津口岸進口肉類186萬噸,同比增長39.7%,完成了全國首批葡萄牙豬肉、法國牛肉進口的順利通關,成為海外肉類進境的首選地。2020年前八個月,天津口岸進口肉類169.2萬噸,同比增長46%,占全國比重達26%。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位列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前十大港口排行榜的依次為:1.上海港;2.寧波舟山港;3.深圳港;4.廣州港;5.青島港;6.天津港;7.廈門港;8.大連港;9.蘇州港;10.營口港。十大港口均已屬于各自所在省、直轄市自由貿易試驗區,分別為上海、浙江(寧波)、廣東(廣州、深圳)、山東(青島)、天津、福建(廈門)、遼寧(大連、營口)、江蘇(蘇州)。
3.內陸自貿區冷鏈物流建設快速成長
與海港港口口岸相比,內陸口岸在對外貿易上一直相對弱勢。內陸口岸的綜合保稅區冷鏈貨物主要來源為航空貨運到港貨物,以及少量在海港上岸的第一入境處不進行報關和檢疫,而通過轉關至內陸消費城市綜合保稅區存儲的貨物,其需要出貨時在進行報關和檢疫。但隨著中歐班列的快速增長,內陸自貿區的冷鏈建設也將得到明顯的成長機會。
2016年12月,我國首次通過國際鐵路運輸方式直接歐洲進口肉類產品,裝運21.9噸德國豬肉的班列到達成都。2019年1月22日,鄭州站中歐班列依托冷藏集裝箱及監控平臺,首次通過中歐班列將白俄羅斯優質牛肉運抵鄭州,開創了冷鏈運輸新模式。據稱,鄭州站中歐班列冷鏈貨物運量已占到總量的10%左右,同時,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實現鐵路國際集裝箱冷鏈物流業務常態化的班列。通過中歐冷鏈班列,德國進口啤酒、白俄羅斯牛奶、法國葡萄酒等商品,最快22天就能夠運到國內,時間大大短于傳統海運。
除上述發展趨勢外,各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各項配套政策,如金融、稅收、人才、招商引資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和落地執行情況,將直接影響各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發展速度。
總的來說,根植于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國家戰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自貿區以及自貿港(海南自貿港、雄安自貿港)的建設和發展將會加快進程,基于我國龐大人口數量的消費市場需求,常恒溫及生鮮冷鏈食品國際貿易將快速擴大,自由貿易區冷鏈物流建設將成為國內冷鏈物流建設的又一新興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