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行業新聞
近年來醫藥行業政策頻繁出臺對醫藥供應鏈帶來深刻影響,加上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醫藥分開、醫院處方外流明顯提速,處方藥院外市場持續擴容。這些變化在改變現有醫藥物流市場格局的同時,也為醫藥物流行業帶來新的市場機會。
兼具柔性化的“貨到人”揀選系統
2021年7月30日,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發布《2020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對我國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特點進行了分析,對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其中指出,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藥品流通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加強醫藥供應鏈協同發展,創新藥品零售與服務模式,行業銷售總額穩中有升,集約化程度繼續提高,顯現出長期向好的態勢。報告預測,在新發展格局下,藥品批發企業優化網絡結構將進一步加快,零售藥店健康服務功能將得到積極拓展,現代智慧醫藥供應鏈新體系將會持續完善,藥品流通行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態勢更加明顯。
伴隨著醫藥流通行業的發展與供應鏈變革,醫藥物流行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變化。
供應鏈變革攪動醫藥物流市場
近年來醫藥行業政策頻繁出臺,隨著“兩票制”、“4+7”帶量采購、藥品零加成等醫藥改革政策的不斷推進與落實,對醫藥供應鏈帶來深刻影響。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流通環節鏈條進一步壓縮,導致醫藥供應鏈扁平化,而這一變化倒逼藥品流通企業直面醫藥物流配送服務價值,醫藥商業公司更加關注醫藥物流網絡布局優化和終端配送保障,并在滿足上下游客戶物流配送服務需求的基礎上盡可能降本增效,提升專業化醫藥物流服務能力,實現藥品配送全程質量控制,促進醫藥物流企業服務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同時,受新冠疫情影響,互聯網醫療健康市場加速發展。2020年2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112號)強調,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要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服務優勢,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特別是對發熱患者的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線上健康評估、健康指導、健康宣教、就診指導、慢病復診、心理疏導等,推動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互聯網醫療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3月全國已建成互聯網醫院超過1100家。越來越多的實體醫院選擇接入線上,通過互聯網醫院的方式向更多患者提供服務。互聯網醫療對接醫保支付政策也在杭州、上海率先開啟試點。另外,線上處方流轉帶動了線上藥品銷售業績快速提高,電商企業紛紛與線下實體藥店開展合作,實現了“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的運營模式。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醫藥電商直報企業銷售總額達1778億元(含第三方交易服務平臺交易額),占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7.4%。
受其影響,醫藥零售行業的市場格局也在悄然改變。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醫藥零售行業出現了一些明顯變化,具體包括:(1)醫藥工業企業進入醫藥商業流通領域;(2)醫藥商業企業打造醫院“云藥房”,深度鏈接C端,配送入戶;(3)醫院藥房逐步退出或降低庫存,特別是長慢病,最終僅保留急診、臨床用藥;(4)終端藥店擁抱線上電子處方資源,加大處方藥銷售比重,開拓送藥入戶領域。而這其中的一個共同點就是“2C”業務的增加。隨之而來的,將是更敏捷的供應鏈和響應速度更快的物流服務需求,倉配一體化、店倉一體化等模式將在全面推廣。
醫藥物流企業競爭格局現狀
目前我國醫藥物流的市場參與企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大型醫藥流通企業直屬的物流子公司,如國藥物流、上藥物流、九州通物流等;第二類是服務于醫藥行業的專業第三方物流公司,如北京華欣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康展物流有限公司等;第三類是社會化物流企業,如中國郵政、順豐、京東等。而第一類企業無論在資源還是市場份額占比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
《2020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2020年,藥品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達15742億元,相比去年增長387億元;前100位占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73.7%,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國藥、上藥、華潤、九州通4家全國龍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42.6%,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而這些企業近年來一直在通過不斷整合資源,構建廣闊的醫藥物流服務網絡,并以此為基礎為上游合作伙伴提供全國范圍的倉儲物流及終端用戶配送服務。
社會化物流企業的快速崛起也不容忽視。2016年國辦印發《關于第二批取消152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事項的決定》(國發〔2016〕9號),取消了從事第三方藥品物流業務批準的行政審批事項,一度被業界視為降低醫藥物流準入門檻,提高第三方醫藥物流社會化比例的信號。隨后幾年,中國郵政、順豐、京東等企業紛紛加大在醫藥物流領域的投入,布局全國網絡,依托其強大的流配送體系,在醫藥零售、2C及創新模式等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形成了獨特的優勢。
新需求帶來增量市場
除了傳統藥品批發業務的倉儲、運輸、配送服務,互聯網醫療快速發展帶動的C端醫藥物流(特別是醫藥冷鏈物流)配送需求,似乎為具備強大末端冷鏈配送能力的社會化物流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據了解,目前國內互聯網醫院的就診流程是患者到“在線診室”中運用文字、圖片等方式向專科醫生問診,醫生在線調研患者既往病史,給出診斷意見,書寫網絡門診電子病歷并開出電子處方。通過電子審方后,患者可憑相應的就診卡或電子健康卡直接到醫院門診指定窗口取藥,或選擇藥品快遞到家的服務,并實現醫藥實時結算。針對這類需求,順豐為天津微醫互聯網醫院、海南省人民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海口醫院、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深圳市慢病防治中心、深圳市寶安人民醫院(集團)等提供互聯網醫院“著陸”方案:通過設立服務點、線上平臺搭建、派駐服務團隊等手段,幫助互聯網醫院打通藥品(含中藥)、器械線下物流配送。
同時,順豐旗下的順豐醫藥于2021年4月22日與賽生藥業控股有限公司開啟戰略合作,成為其認證GTP (Go-To-Patient)供應鏈服務商。公開資料顯示,雙方將在此次合作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攜手打造生命健康企業至C端患者用戶的更高效的供應鏈服務方案,提供專業、安全、可追溯的端到端服務,打造高品質C端醫藥冷鏈配送標準。
然而,C端醫藥物流市場并非是一片處女地,國藥、上藥、華潤等企業已經在嘗試開展相關業務。根據國藥股份2020年年報,報告期內,國藥股份在鞏固傳統存量業務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創新模式,其中包括開展送藥到家服務項目,并結合醫院開展互聯網醫療設置醫院外置藥庫。疫情期間,國藥股份主動配合北京的部分三甲醫院開展互聯網醫療業務,并推出送藥到家項目,該項目為公司增加了互聯網醫療藥品的配送模式。上藥下屬的上藥科園則與多家互聯網醫療平臺實現業務對接,建立了線上處方流轉處理模式;在多個省份完成電商平臺建設,并與藥店、診所進行電商業務合作;完成博醫上藥互聯網技術平臺搭建,上線超過10家DTP藥房。DTP藥房業務領域的佼佼者華潤更是擁有多年的C端冷鏈藥品配送經驗,2020年實現DTP業務收益約38億元,同比增長約9.4%。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隨著“4+7”帶量采購的推進,一些藥廠對于未進入醫保目錄清單中的藥品品種,也紛紛尋求新渠道,構建新的供應鏈。網絡資料顯示,2019年底,浙江施強制藥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建設的桐廬施強互聯網醫院,項目將通過與浙江施強制藥有限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10萬名醫生多點執業,建設實體綜合醫院及互聯網醫院,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2020年4月22日,復星醫藥(集團)旗下江蘇萬邦生化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安徽星邦互聯網醫院。外資藥企中,阿斯利康、輝瑞等也在籌備落地互聯網醫院項目。這類業務模式的出現將催生出相關的倉儲、店倉一體化及C端配送等三方物流服務需求,值得醫藥物流企業探索。
挑戰及應對
總體來看,我國醫藥物流行業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同時,受疫情影響,互聯網醫療、醫藥電商快速發展,市場表現出需求多樣化、訂單碎片化、訂單配送末端化等特征。這些因素驅動醫藥物流企業加快服務轉型,關注供應鏈服務能力的打造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如F2C、B2C、F2b、冷鏈末端配送等,這些模式創新對醫藥物流企業現有的倉儲和配送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應對這些挑戰的過程中,醫藥物流企業需要進行業務流程的重新梳理和信息系統全面打通。對于醫藥物流企業的信息化需求,上海科箭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營銷副總裁朱慶華女士表示,首先,降本增效是物流永恒的主題,中物聯醫藥物流分會發布的《2020醫藥物流智慧化現狀及發展趨勢》報告中指出:在整個物流運營過程中,物流運輸成本約占總成本的35%,2019年我國醫藥物流總費用較2018年增長10.39%,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來提高效率、節約成本也是物流運營中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其次,透明可視,隨著GSP、GMP認證的取消,預示著未來動態飛行檢查將取代靜態監管,系統化、信息化、可視化的系統更能適應動態檢查要求,數字化供應鏈平臺可支撐企業構建端到端透明可視的物流全流程,解決信息無法實時共享的問題。如倉庫/儲運部/承運商之間缺乏信息共享和協同,不便于實時溝通管理;因三方物流運輸企業提供產品運輸服務,物流干線至末端環節的運輸監控力度薄弱等問題,這些都需要一個數字化平臺使企業來共享實時數據,提前發現問題,避免風險隱患。第三,靈活可擴展,醫藥物流中心往往需要支持企業批發、零售、電商等多種不同業務模式的多樣化需求,以及未來政府監管新政策帶來的挑戰,因此需要有一個比傳統軟件更靈活、可方便擴展、按需付費及使用的云服務來滿足醫藥行業業務多樣化及不確定性可能帶來的挑戰。第四,更智慧的決策支持平臺,醫藥企業從運營到決策都需要利用大數據、AI等先進技術讓整個供應鏈網絡更高效。如隨著政策變化,醫藥企業的供應鏈變得更短,商業集中度更高,并開始嘗試鏈接C端用戶,其相應帶來的配送復雜度提高。如何利用AI智能調度及線路規劃,用更低的成本更高效完成訂單配送是不少藥企開始思考的問題。從決策層面,通過BI、數據大屏,如何讓繁雜的數據更有價值,為企業在物流網絡布局、供應鏈協同可視、業務趨勢數據等方面決策時更有據可依,也成為企業管理層的剛需。
同時,訂單碎片化、訂單配送末端化等特征勢必對醫藥物流企業原有的倉儲系統提出新的要求,包括提升拆零作業效率,降低一線員工作業強度,快速上線,靈活應對作業高峰等,兼具柔性化的自動化“貨到人”揀選系統備受醫藥物流企業的青睞。
無疑,醫藥流通行業商業模式及供應鏈變革創新背后,蘊藏的是新的機遇,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前景可期。
下一條:推薦閱讀:物流行業的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