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行業新聞
摘?要: 郵政快遞行業數字化大幕已經開啟,各環節應用水平不一,分析收寄、分揀、運輸、投遞四個環節,對于寄遞信息數字化都有很高的依賴,但行業目前沒有統一的數字化編碼規則。透過行業應用分析,地址、時間、身份信息、通信信息和品類信息是各環節必備的數字信息,需要出臺統一的編碼規則,將這些信息數字化、外顯化,在服務生產、數字開放、數字監管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統一的數字編碼將成為行業數字化的底座,為行業推進數字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郵政快遞、數字化、編碼
郵政快遞業創新發展,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
一、郵政快遞行業數字化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行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許多新技術在日漸普及,許多創新的商業模式也在誕生或裂變,這些應用與創新無一例外都對行業的數字化提出很高的要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對于快遞的定義,快遞主要分為四個作業環節,包括收寄、分揀、運輸、投遞。在這四個環節中,新技術的滲透和運用有深有淺。比如在分揀領域,自動化分揀在主要的分撥中心已經普及,正在向小型的分撥中心滲透;在收寄領域,智能快件箱等智能輔助設施收件已經開始試水,但規模仍然較小;在投遞領域,智能快件柜和各類驛站的投遞比例已經超過3成,并且還在增長,無人車和無人機在投遞和運輸環節也正在展開積極的試驗。這些智能設施設備在全環節大規模的應用,促使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早早開幕。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有必要回頭審視這些數字化成果,以便更好地推進行業的數字化進程。
我們選取數字化程度最高的分揀環節,來逐一分析行業數字化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現在的分揀已經實現了自動化,自動分揀設備在實現自動分揀時直接依據的就是企業廣泛使用的三段碼或者四段碼。這種分揀是最科學的,因為它匹配了企業的作業架構,能夠實現快捷地將包裹分揀至距離收件人最近的服務機構甚至快遞員。以郵政企業的四段碼為例[1],第一段為收件地的省級分揀中心,第二段為收件地的區縣,第三段為區域內的投遞局,也就是距離收件人最近的郵政服務機構,第四段為道段,通常由一至數個快遞員負責,到這里基本就可以確定是哪個或哪幾個快遞員為客戶負責投遞。通過兩至三次自動分揀,包裹就可以精準地到達快遞員,再由其投遞至客戶手中。
雖然四段碼是自動分揀的直接依據,但四段碼的生成卻直接依賴于地址。將系統中的文本地址轉換成四段碼,目前有兩種主要方式(優劣對比見表1)。一種是大數據學習機制,采用歷史妥投數據,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深度學習。歷史數據越新影響權重越高,無需手動維護地址與道段的映射關系,計算結果與實際生產趨同。但學習有過程,一個新的道段劃分之后,機器約需一周才能實現精準匹配。這種方式主要由菜鳥和拼多多平臺提供。另一種是電子圍欄機制,即首先將收件人地址信息轉換成經緯度信息,然后將其與道段電子圍欄進行匹配。菜鳥、拼多多和騰訊電子地圖均提供上述服務。采用兩種方式各有優劣,從郵政企業的實踐來看,準確率卻差異巨大,大數據學習機制的匹配準確率在95%以上,電子圍欄機制的匹配準確率不超過50%[1]。大數據學習機制雖然準確率高,但維護成本也高;電子圍欄機制雖然簡單,但準確率又不夠。其實造成行業目前這種困局的,主要還是底層數據沒有實現數字化,文本信息在轉換成四段碼的過程中存在信息錯漏。為應對這種情況,國家郵政局已經立項了“寄遞地址編碼規則”國家標準。相信不久之后,統一規范的數字地址一定會在行業得到全面應用。
二、郵政快遞行業全面數字化的需求分析
僅有數字地址顯然是不夠的,全面數字化需要做好需求分析和頂層設計。筆者以為,從服務生產、數據開放共享和利于行業數字化監管等三個層面,考慮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梳理行業發展所需數字信息是一種可行的方式。筆者嘗試按照上述思路,從四個主要作業環節入手,逐一進行了梳理。
1.數字地址信息
包含寄件地址和收件地址。通過數字地址,可以實現路由規劃、自動分揀,分析流量流向,滿足簽收返單(寄件人要求將簽收記錄返還至寄件人的新業務)和電商退貨等業務的需求,便于逆向操作。
2.寄件時間信息
方便控制時效。在后續任一環節的掃描,都可以根據收件時間計算到達時效,對于時效迫近的快件可以安排優先通道。
3.寄件人和收件人通信信息
方便投遞。以江蘇為例,目前通過智能快件柜和快遞驛站投遞的快件占總件量的35%,并且還在持續增長。通過智能快件柜和驛站投遞的快件,均需向收件人手機發送取件碼。收件人的通信信息已成為完成投遞必不可少的基礎信息。考慮到逆向業務的存在,寄件人的通信信息亦必不可少。
4.寄件人的身份信息
考慮到實名寄遞的法律要求,寄件人的身份信息為必備信息。
5.品類信息
考慮到操作性,可做簡單分類,比如1為文件類,2為物品類。做好品類粗分,利于企業后續進行分類操作,也利于管理部門分類實施安全監管。
除此之外,還有業務類別信息、重量信息等相關信息,但考慮到業務類別各企業分類不同,內容龐雜;重量信息有時在收寄環節難以及時取到,從可操作性考慮,暫時可以不予考慮。至于保價、易碎等信息也可加入,但上述5類信息是必備基礎信息,其他信息可以作為附加信息編入。上述信息在收寄環節,通過快遞員的操作或者寄件人線上下單,均可輕松取到,滿足可操作性的要求。比如,數字地址通過快遞員巴槍實時定位、寄件人地圖點選或者預先取碼可以生成,寄件時間由下單時系統自動生成,寄件人和收件人通信信息為下單時登記或預留的手機號碼,寄件人身份信息為下單時快遞員驗核的或實名認證的身份證號碼,品類信息為下單時快遞員或用戶勾選的品類信息。以上信息均為數字信息,均可按一定規則排列,并予以加密,在收寄環節實時打印輸出在面單上,供后續任一環節用智能設施或設備進行讀取。
三、郵政快遞行業數字化的應用分析
如何有效運用上述5類基本信息,我們可以分別從服務生產、數據開放共享和利于行業數字化監管等三個方面逐一展開分析。
首先,有了這5類基本信息,生產作業中自動分揀、智能投遞、流量分析、時效控制等基本智能作業需求都可以滿足,一些新的作業模式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
其次,將這5類信息全部數字化加密打印在面單上,由智能設施設備直接讀取,而不是通過復雜的系統對接來獲取數據,將有利于行業數據開放共享,防止數據壟斷(具體流程對比詳見圖1、圖2)。以末端為例,現在快遞員無論投遞到智能快件柜還是驛站,都必須首先與各家快遞企業或者相關數據服務商的信息系統對接。快遞員掃描的快遞單號,是一串無意義的數字,只提供檢索作用,并不能直接提供信息。通過快遞單號檢索,從相關快遞企業或數據服務商的后臺獲取有用信息推送至智能快件柜或驛站,從而高效完成投遞。如果設備斷網或者企業之間存在紛爭互掐數據來源(比如2019年轟動全國的豐巢與菜鳥數據大戰),則末端投遞必須依靠快遞員手工輸入,其作業效率大大下降。現在這些信息直接打印在面單上,智能設施設備可以直接讀取,不需依賴后臺的系統對接和數據互通,在保證效率不降低的前提下,防范了數據壟斷,推動了行業數據的開放共享,為后續的共享式生產作業奠定了數字基礎。尤其在農村地區,開展共同配送將省掉系統對接的工作,非常便利高效。
最后,從數字化監管的角度來看,這5類信息滿足了監管的基本要求,根據這5類信息,管理部門可以實時掌握流量流向,分析研判服務質量(比如72小時準時率),檢查實名收寄質量,杜絕虛假實名。通過建立敏感信息庫,對敏感快件加強安全檢查,從而有效防控毒品、槍支彈藥等違禁品流入寄遞渠道。通過改變信息的獲取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數字化監管的效能,主要表現在:一是,只要制定5類信息統一的編碼規則,監管部門可以獲取格式和內容統一的監管信息,避免信息格式雜亂,內容不一帶來的困擾。現在管理部門通過與快遞企業的系統對接,來獲取相關信息,復雜的系統對接,加大了信息監管的難度。二是,統一的數字信息為數字化監管帶來可能,極大地提高監管的精準度和效率。以末端備案為例,現在備案以企業主動申請為依據,現實中存在大量未經備案的末端網點,不利于行業監管。在統一數字信息標準的基礎上,使得給終端設備發放電子許可成為可能。例如智能快件柜,如果通過備案,可以向設備發放電子許可,用于解密經過加密的數字信息;未經備案的末端,領不到電子許可,無法讀取加密的數字信息,也就無法開展作業。
四、郵政快遞行業數字化的技術構想
將這5類基礎信息通過一定的編碼規則編制成為加密的數字信息,打印在快遞面單上,供數字設備讀取,將成為行業數字化的基礎底座。這5類信息基本涵蓋了面單信息的主要內容。通過電子面單,企業將外在的手寫的面單信息內化為電子信息,存儲于企業的信息系統。手寫信息的電子化雖然提高了內部作業效率,但帶來了信息的內部化,人為地割裂了信息的互聯互通,阻礙了行業的共享作業。在未有電子系統之前,人們依靠手工作業,員工只要會讀漢字,都會處理快件,因為面單信息大同小異。有了自動化設備之后,設備只能設別電子化信息,電子信息渠道既是依賴又是局限,只要信息渠道不互通,設備就無法識別別家的快件。現在,通過面單信息的數字化外顯,在滿足設備讀取的前提下,又將內化的信息重新拉回開放的狀態,充分滿足行業共享的需求,避免先進入者形成數據優勢,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由此,面單上形成三種類型的信息:文本信息方便用戶閱讀,數字信息方便智能設備讀取,四段碼方便自動分揀和快遞員人工查驗。三類信息各有用途,各有用戶,并行不悖,共同服務于快遞服務全流程。聚焦行業目前的發展需求,筆者強烈建議國家郵政局能在寄遞地址編碼規則的基礎上,盡早開展寄遞編碼規則的研究立項,出臺相關標準。為行業打造統一的數字化底座,推動行業開啟全面數字化新征程。